淺談書法
——對書法創新的幾點認識
朱華成
首先,我試就書法的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書法是書法家的創作。書法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和欣賞價值,是書法家賦予文字一種美的意義。書法的發展歷史,是由歷代有成就的書法家們,認真繼承、不斷創新所譜成的,可以這樣說,歷代每一個大書法家的藝術風格,,都是繼承后再加創新的成就。文字的字體,隨著社會的發展由繁而簡,書法就是隨文字的發展漸趨豐富,我覺得這都是創新。同是學書,張芝有張芝的風格,張旭、懷素等也都有他們的風格,這種風格,實際上就是他們各自創新的結果。從隋到唐初,諸家楷書風格,到盛唐出現了顏真卿的書風,不就是特大的一種突破嗎?不創新怎么能有突破呢?我認為學習書法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創新,不創新就會僵化,就會失去生命力。但是,創新不能離開傳統,關起門來搞標新立異。因為書法這門藝術,經過三千多年的遞嬗衍變,形成一套自身特有的藝術發展規律。歷史上書法家們,繼承著前代書法家的法度規矩并加以總結和創新,才使書法藝術這棵大樹,枝分條敷紛繁蔥郁,顯出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沒有傳統基礎的書法,不是中國的書法,也喪失了中國書法的基本特征。盡管傳統書法有些技法和說法,在今天看來,是需著重研究和探討的,但并不能因此就認為可以不要傳統了。有些人搞個人 探索,認為不與人同,就是創新,他們不讀書法理論,不了解書法歷史,不臨碑帖,他們還認為臨碑帖是復古、守舊,是倒退,他們專搞不與人同,完全丟掉了傳統的書法,把字寫得歪歪斜斜,筆畫寫得特粗特細,奇形怪狀,這還談得上什么創新呢?要創新,我認為,首先要學習和研究我國的書法歷史,和歷代書法家遺留下來的書法理論,提高認識,在弄懂“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的基礎上,解決書法的基本功的問題。書法的基本功是用筆和結字兩項。這是從純技術的觀點提出的也是從書法藝術,由入門到深化整個漫長的全過程息息相關的角度上提出來的。元朝的大書法家趙子昂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他一語道破了書法的兩項基本功。為什么說,用筆和結字書法的基本功呢?先說說用筆,書法和一般實用毛筆字的重要區別就是用筆,書法要求筆力酋勁,寫出來的筆劃要有力量,有精神,有氣勢。而普通實用毛筆字,只要寫得整齊清楚,就可以了。要做到筆力酋勁,不講究用筆,是不會上路的。當然更談不上走向成功的彼岸。筆力這個東西,是無止境的,既是初學者努力方向,也是每個書家終身所追求的妙境。再談結字,結字是書法形式美的體現者,不講究結字,便不是書法,結字不但如趙子昂所說“因時相傳”,用篆、隸、楷、行、草等,而且還要富有變化,符合書法美的規律,它和用筆一樣,都是無窮無盡地吸引著每個學書者,終生為之追求,同時給予每個學書者以無窮的樂趣。
第二,關于書法理論上的創新問題。書法理論,主要是論述繼承的事。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要創新,首先應對于中國書法史上,曾經出現過若干美的意境和若干藝術表現形式,有明確的把握和研究,并努力找到突破點,發現存在的問題,然后,在扎實的傳統功夫基礎上,對原有美的意境和藝術表現形式,進行一定的改造。就是說,創新離不開繼承,繼承是為了創新。兩者關系甚為密切,既矛盾又統一。一般來講,在整個創新過程中,始終要求思想領先,理論先行,所以,創新的著眼點,應放在理論上,放在對書法的本體認識上。由于思想新、理論新、好思想、好內容服務的書法形式自然也會新。那些僅僅在形式上花樣,不在思想理論去創新,是沒有什么多大價值的。因此,書法理論上的創新,也應和“書體”技法一樣重要。要使書法理論的創新,不成為空談,除了由廣大書法愛好者,進行理論創新研究外,還應建立專門的理論研究機構,研究和編寫統一的書法教材,(這是主要的)并培養出有開拓性的書法理論眾人才,這也是書法創新的重要一環。
第三,書法創新的自身因素,作者本身需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并在堅持以繼承為主的過程中,執意向這方面發展。從心理學上看,這種意識的存在并增強與無此意識,大不一樣,它可以像酵母一樣,起促進作用、催化效果。在不少書論典籍中,我們看到了歷史上許多書家的充滿創新意識的形象,如王羲之:“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蘇東坡:“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黃山谷:“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們是帶著這種心理在繼承中發揮自身因素去創新的。
我們在學習古人的優秀碑帖過程中,更要刻苦認真,要多讀、多練、多思,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下鐵杵磨成針的工夫,長期堅持苦練下去。常言道藝貴參悟,邊參邊悟,邊悟邊參,循環往復,會能摸索,領悟古人握筆、運筆之道,寫出有氣勢、有力量、有節奏的好作品來。同時,也是為學書者逐步提高水平,提供創新之路。到那時,自己的書風也就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我回憶劉海粟老師教我學書時,曾對我講過他學書時的一段故事。他說,他跟康有為學書,開始康對他要求很嚴格,抓得又緊。因他對康體未接觸過,初學起來,有些急躁,經過一段時間苦練,臨出來的字,有點像康體了,學書的信心就大了,后來達到亂真的程度。民國20年發大水,很多地方都被大水淹沒,災民到處都有,生活異常困難,康找他談話,康將自己的章印都交給他,要他去寫書法,用康的名字落款、蓋章,拿出去義賣,救濟災民。于是他就寫了很多幅字,拿到市場上出售,很快就一賣而光。康就以這筆錢,解決了一部分災民生活困難問題。接著,他又說,我現在寫的字,不是康體了,我有自己的體,有自己的風格了。聽完海老講完他學書故事后,使我深受啟發,明確了中國書法繼承是第一性的,創新是有條件的,創新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繼承是基礎,是手段,。創新是目的,是提高。否則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