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組織建設、建立溝通渠道,將體制外文藝工作者納入服務范圍
北京市文聯積極吸納非京籍、體制外文藝工作者入會。絕大部分文藝家協會都修改了協會章程,取消了入會的京籍條件限制,體制外會員比例不斷上升。目前,市文聯所屬12家文藝家協會聯系個人會員約2.1萬人,其中體制外會員占15%以上。大力推進非京籍、體制外文藝工作者組織建設。相繼成立了北京青年戲劇工作者協會、北京青年文學創作委員會、北京網絡文學創作委員會、北京視協文藝委員會、北京視協(東城)權益保護聯盟、小劇場聯盟、“北漂”舞蹈者之家、北京音協搖滾音樂分會等組織,匯聚了一批各個藝術門類的優秀青年文藝人才。搭建與非京籍、體制外文藝工作者的對話平臺。自2013年以來先后組織召開了“北京圓夢——文藝家座談會”“非京籍及體制外舞蹈工作者座談會”“新文藝組織及非京籍、體制外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了解他們工作生活的基本情況、遇到的困難及現實需求,聽取他們對政府服務管理工作的意見建議,增進雙方了解、加深感情,提高“北漂”文藝工作者的歸屬感。
注重人才培養、疏通發展路徑,加強體制外文藝人才隊伍建設
北京市文聯特別注重吸納高端文藝人才。自2003年起,北京市建立廣電、新聞、文化、文物、體育五類文體人才評價委員會分會,根據專家評價結果合理吸納優秀非京籍人才,目前已成功引進了郎朗、侯鴻亮、孔笙等一批卓有成就的藝術家。與此同時,重點培養中青年文藝骨干。北京市文聯建立“首都優秀中青年文藝人才庫”,廣泛吸收體制外中青年文藝人才,特別關注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歌手和演員等新文藝群體,為他們學習培訓、創作采風、宣傳推介創造條件、開拓渠道。首批566名入庫人員中,非京籍體制外會員約占20%。另外,還組織非京籍、體制外文藝人才參與各類培訓活動。連續舉辦了六屆北京中青年編劇導演高級研修班,非京籍體制外學員約占50%,對提升體制外文學藝術創作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著力構建適應文藝發展需求的人才評價體系。2013年起,北京市全面推行社會化的職稱評審服務,打破戶籍、體制的限制,在京工作、建立人事勞動關系的體制外文藝工作者可申請職稱評審,業內認可,業績突出的專業技術人才可申請破格推薦。2015年,市人保局緊跟文藝市場發展動態,又開辟了動漫游戲、數字編輯等新興專業的職稱評審渠道,其中涉及人員95%以上是非公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為體制外文藝工作者資質水平認定疏通了渠道。注重發現舉薦體制外的優秀藝術家。在各類文藝評選評獎活動中,加大對體制外文藝人才的關注力度,發揮文藝評獎對藝術家的激勵作用,“北京中青年文藝工作者德藝雙馨獎”就有多名體制外優秀藝術家入選。
鼓勵文藝創作、搭建展示平臺,推動體制外文藝人才脫穎而出
加大政府資金對文藝創作項目的扶持力度。目前北京市已設立了宣傳文化引導基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雜技(魔術)新創作品扶持資金”等,不設體制限制,支持各類文藝創作團隊和個人的創作活動。組織引導體制外文藝創作與生產。開展“北京意象”美術創作采風、舞蹈創作采風等活動,邀請體制外文藝人才參與,引領他們開展主題性藝術創作,并在采風活動中搭建起體制內外溝通交流平臺。為優秀的體制外青年藝術家組織召開作品研討會,促進藝術交流和理論研討,提高創作水準。文藝惠民活動向體制外文藝隊伍拓展。組織體制外文藝工作者參與文聯下基層巡回演出、“中國傳統文化進校園”、京臺文化交流、文化援疆、文藝志愿服務等各類惠民活動,增強體制外文藝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宣傳推介優秀體制外文藝人才與文藝作品。舉辦北京文學藝術品展示會、劇本推介會、大學生戲劇節、北京青年相聲節以及各類文藝展演,為體制外文藝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啟動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臺,由政府出資購買劇場資源,以零場租或低場租的方式提供給文藝院團,一些民營院團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得以進入劇場演出,降低了演出成本,實現了文藝作品的成果轉化。
面對新情況新任務,北京市文聯相關負責人表示,還將進一步摸清新文藝組織和非京籍、體制外文藝工作者工作生活現狀,深入剖析當前非京籍、體制外文藝工作者服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從生活保障、創作扶持、人才培養、平臺搭建等各方面探索更加有效的工作途徑和解決措施,進而更加完善健全非京籍、體制外文藝工作者的服務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