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江西當代藝術展中,作為藝術主持和批評家,我有幸得以結識支林院長。
支林是近年來涌現的少有的能駕馭多種藝術門類的藝術家,他對材料、理念和語言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他的系列作品《廢墟》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開創了一種新的藝術語言,為江西爭奪了榮譽,得到了觀眾與同行的認可和關注,有時在我們看來難以完成的任務,他卻能夠舉重若輕。
我很驚訝這個扎根于本土的藝術家,竟然橫跨工藝美術、現代設計、當代藝術、藝術教育等諸多學科,他不僅是上述當代史蓬勃發展的見證人,更是銳意進取的參與者和激情涌動的推動家。
這些與他特殊的藝術經歷有關,支林從小熱愛藝術,興趣廣泛,文學、戲劇、聲樂、美術都有涉獵。他的青年時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在他身上散發著那個時代獨特的氣質:理想、責任和使命感。這種氣質催促著他在大學時代就成為青年俊彥,創思敏捷,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留校任教。從一名勤奮好學的學生順利轉變為一位勇敢無私的精神導師,因為他的慷慨奉獻這個年輕的學院成長為江西設計的搖籃,壯大為引領江西現當代藝術發展的中流砥柱。
這一系列絢麗的從藝經歷只是支林藝術生涯中的冰山一角。他的藝術經歷就像一部大片,充滿了戲劇性和大尺度的時空跨越。這些經歷和訓練讓他具備駕馭大型藝術項目的能力。但是他內心深處希望能夠找到表達自己感受的獨特語言,經過數十年來的探索之旅終于找到了屬于他自己的藝術語言和主題:關于生命的當代表達。
他的藝術比一般藝術家的作品,要更加復雜且充滿張力,在氣質上更加接近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以來獨特的手藝和形式不同,當代藝術更加依賴觀念和轉換,轉換層次越多越強調就越有魅力。當支林成功地用跨界的方式來訴說他對生命的關切的時候,他開創的漆陶藝術就已經作為當代藝術成立了。
(文/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