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在线|多女多p多杂交视频|天天天天做夜夜夜做|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手机版|久久99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手機

密碼

安全問題

注冊 忘記密碼?

李翔藝術中心

解讀軍旅畫家李翔中國畫作品
來源:轉載新浪收藏 | 作者:文本 | 發布時間: 2014-10-17 | 2462 次瀏覽 | 分享到:
中國美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李翔是60后軍旅畫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人物畫以形神兼備樸實清新的風格發展了融合中西的寫實風格,在描繪軍旅題材和塑造普通農民形象方面,體現了誠摯的感情和自覺的社會責任感。

  李翔出生于山東的臨沂,父親擅長國畫兼長中醫,齊魯大地的文脈,民風的純樸,家學的啟蒙,是他藝術最早的來源。青年時代,他先后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受到了科班的系統訓練,繼承了20世紀以來的中西融合的寫實人物畫的傳統和古代優秀傳統,形成了面向現實人生的藝術理念,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和筆墨基礎。畢業以后他在總政從事部隊美術組織工作。在積極組織部隊美術創作的同時,堅持到生活中去寫生,擺脫固有的創作模式和程式化的方法,以真誠為起點,以質量為生命,以創新為靈魂,在寫實的基礎上,追求生命的內在意蘊,同時吸收西畫的某些技法,弱化了情節性的因素,深化人物性格的刻畫,注入自己的生命體驗,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

  李翔的繪畫題材廣泛,包括軍旅生活,農村生活、城市生活和歷史人物。有大型創作,也有小品,大型作品注意吸收小品的書寫性,小品注意吸收大型創作的嚴肅性。他雖然也畫古代題材的小品,但是更積極地表現現實生活,特別關注普通的貧民百姓乃至弱勢群體,尤其描寫的真實動人,緊緊抓住人物的社會身份、經歷、個性,在動態表情上的特征,有所強調,有所夸張,以真切感人的形象,揭示深刻的精神內涵,他的純樸中不乏深沉的風格,給人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紅色樂章》描繪軍樂演奏的宏大場景,幾排樂手隊列整齊,精神抖擻,意氣昂揚。人物的造型是寫實的,但是前后大小一樣,沒有按焦點透視處理空間,構圖是平面化的,也沒有情節。黑白紅三個顏色,交織對比突出了整體的軍容和歌唱奏樂者面部和手部的表情。可以明顯的看到,他在寫實的基礎上,從三個方面在探索創新。一是套色木刻的單純提煉,二是西方平面構成的形式感,三是用揉疊紙張形成的有規律的獨特肌理與筆法結合起來。因此,畫面的節奏鮮明,渾然一體,大氣磅礴,自然天成而有視覺沖擊力。

  《畫兵》這幅作品畫的是部隊畫家深入連隊,為戰士畫像的情景。因為被畫者處理在畫外,所以能夠描寫很多的人物。畫家的全神貫注,圍觀戰士的不同反映,列隊操練者的繼續前進,都得以充分地真實地加以表現。廣大戰士雖然感興趣但是并不覺得新奇的表情,恰恰反映了畫家經常下連隊為戰士作畫的畫外之意。如果我們和前一幅《紅色樂章》相比,那么這張畫就顯得更加樸素而輕松。不強調視覺張力,而是通過人物的坐與立、停下來觀看的靜與繼續行進的動,特別是人物情態的刻畫,既突出了畫上的內容,又體現了中國畫重視的畫外意。他利用水墨白描中的淡裝設色方法,將人物衣冠用白描水墨勾出,面部雙手用肉色。這種畫法的單純,與水墨寫實人物畫的刻畫深入結合起來,以淡赭墨為基調,以赭墨渲染皴擦軍裝的結構和質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生動而簡明的效果。

  《8·15勝利日》,這幅作品畫的是歷史題材,是抗日戰爭勝利,消息傳來,瓦礫堆中的戰士們無比激動,高聲歡呼、深情擁抱。中心人物是負傷不下火線的戰士,可能眼睛已經失明,但憨厚的笑容發自心底,他擁抱的頭部受傷的戰士,舉起的左手也有些不能自主地痙攣。這種激動人心的感情狀態,包含了無盡的內容,從戰士們狂歡的臉上,還可以品味到八年抗戰的難苦卓絕。比杜甫詩里的“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要豐富深刻的多。畫家對人物的刻畫,雖然用的是近似古代的水墨吳裝,但是沒有一絲傳統的程式化的弊病,而是進一步探索著水墨與素描的結合,取得了超越前人的細膩而含蓄的表現力。

  《父老鄉親》在農民題材的作品中非常引人注目。精到的素描與水墨淡裝的結合,接近于前兩幅作品,但是還有更多的藝術加工,注入了一種細膩、和諧而溫馨的情調。你看年輕人的頭發,沒有畫成黑色,而是在銀灰色的調子里面,追求一種淺淡而豐富的韻味,突出了滿面紅光喜氣洋洋的臉。那么再看畫面的情節是極為簡明,是陜北農民趕集歸來,男女老少擁擠在一架拖拉機上,有奏樂的,有吸煙的,個個一臉陽光,內心充滿了喜悅、興奮和激動。盡管每個人的年紀經歷神情各有不同,但是畫面構圖和圓滿的團塊,使人物有浮雕的效果,寄寓了作者對這些普通勞動者的深情,和對他們生活充滿希望的感動。

  《三十里堡背柴人》,他畫的是一個背柴的普通農民,雙手用力拉著捆柴的長繩,弓著腰舉目正視前方,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畫法仍然是寫實風格,水墨淡彩,但中年漢子灰白的頭發、深色的衣褲,寬厚的雙肩,都用水墨塑造,不突出線條,而發揮積墨,顯示了體面的轉折以及棉衣棉褲的圓渾。最引人矚目的是柴草,是壓在他身上的幾乎從左右把他包起來的那堆柴草,用的是破墨和積墨,于是把重壓的負擔變成了玲瓏剔透的美感。把勞動的艱苦和勞動者不以為苦的樸厚畫在背柴人的臉上、手上,力求表現一種來自具體的現實生活的“真實的美感”,不優雅、柔美,但在繁重、苦澀中有一種“力之美”,有一種令人思考的力量。

  我們看兩幅小品,一幅叫《聽眾》、一幅叫《老支書》。李翔的小品人像,幾乎都來自寫生,敏銳地抓住了體現對象身份的神情動作、有所提煉,有所夸張,所以形神兼備,表現了對象的內心。《聽眾》畫的是一個聽講的農民,老實巴交,坐得很靠后,卻聽得極入神,粗糙的大手,滿臉的滄桑,小學生似的恭謹,都表明講話的內容打動了辛苦半生的他,他從中看到了希望。《老支書》是半蹲半坐,雙手撐膝,目光從容堅定,又看得很遠,口角含著微笑,充滿信心。白色的頭發,迎風飄舞,畫出了他的老當益壯,意氣風發。在畫法上,李翔進行了不同的嘗試,《聽眾》線面結合,減弱光暗,突出用線,線又符合結構,符合透視。而《老支書》呢,頭部精細刻畫,線面結合,衣服雙手主要用色墨交融的沒骨,強調大的效果,烘托了面部的神情。

  下面的一件作品叫《犇》,犇字由三牛組成,題目就顯示了構思的獨特性和趣味性。畫的中心,是一位水墨畫成的白胡子老漢,他端坐在椅子上,雖然棉衣臃腫,但是體格孔武有力,雙目前視,目光炯炯,左手緊握,右手是拉韁繩的習慣動作。他可能是趕了一輩子牛的老人,如今虎老雄心在。他的左后方是赭墨畫的一頭老牛,畫得略微模糊,顯然已躬耕多年,但依然昂首挺胸。他的右后方是暗紅色的體量更大的農業機械,畫得更模糊了。這幅作品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農具的進步,但集中歌頌了具有老黃牛精神的農民。

  下一幅作品叫《雪塬》,畫得是普通的農村父女,在白雪覆蓋的山原上馱運,既用肩背,也用手推車,身上灑滿了陽光。緩步慢行的老漢,靠車停立的少女,都充滿笑容地看著山下。畫中的人物是寫實的,呼之欲出,但色彩是意象的,喜氣洋洋。雪原用水墨和留白,人物用感情化了的暖紅色。所以整個畫面呢,是白皚皚的山原背景中,突出了閃動陽光的絳紅色的人物,形成一個統一的色調。人物也非常耀眼,李翔不僅把花鳥畫中純用彩色描繪的所謂沒骨用到了人物畫里邊來,而且吸收了西洋畫講求色彩冷暖的,又有著對人物神態衣著的深入而細致的描寫。這件作品,既是傳神的人物畫,又是抒情的風情畫,一種喜氣洋洋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

  下面這件作品叫《繡》,畫法以色彩為主。天空和演員皮靴上的墨色,襯托了燈光下大面積的粉紅色,突出了主體。人物是寫實的,但是畫的是印象,不做具體刻畫,沒有太強調線條,甚至畫得有些模糊,色彩的使用,也不全是傳統的沒骨,還結合了白粉,要注意光線下的投影,畫出了光感。畫的內容可能是城市的演員,來到農村演出,時間是夜晚,他沒畫演員演節目,畫的是演員全神貫注地做演出前的準備,在紅旗上刺繡,畫家選擇這種特殊角度,充滿了動人的情韻。畫法是中西結合的,但余味不盡的表達方式是中國傳統的。

  這件作品叫《強光帕米爾》,李翔對中國畫創新的探索,包括積極引進西方因素加以中國化,除去色彩之外,光線也是一個方面。帕米爾高原在我國最西部,是世界的屋脊,離天最近,光線非常強烈。這張畫是通過描繪塔吉克三個小孩,抓住強光下黧黑的面孔、衣服的不同質感,利用明暗對比和投影,在發展現代水墨吳裝樣式上,進行了豐富而有表現力的探索。
                                                                                                                               薛永年

李翔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解放軍美術創作院常務副院長


手機掃碼進入微網站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