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吳榮文先生是個偶然的機會,初次見面他便給人“儒雅、涵養、平和、篤實”的印象。細細欣賞吳先生的畫作,油然而生一種久違的、對中國畫創作特有的繼承、不斷努力創新的興奮感:即寫實與寫意融合,意象與意境統一。其畫幅力透紙背地渲染著蘊玉懷珠、寧靜致遠的韻味, 與之相得益彰。
水墨畫被稱為丹青,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畫法主要以構圖、線條、筆墨濃淡來突出和渲染主題。吳先生是難得的堅定而執著的踐行者,從年輕時從事美術教育,到后來專門進行美術創作與研究,幾十年來筆耕不輟,辛勤耕耘,最終笑捧碩果。
中國畫繪畫藝術底蘊的積淀,往往體現于“功夫在畫外”,而如文學創作一樣“積之愈厚,發之愈佳”。畫家的人文情懷和藝術思維受到早年的文學愛好與興趣的影響,文學功底厚積的同時, 繪畫藝術感覺和素養也同步積累,日臻達到“厚積而薄發”。
立意不凡,韻律韻味;構圖宏觀,節制運氣。古人提倡文章以蓄意為工,畫作亦然。繪畫意念與構圖講究律味氣息,貫穿全幅,在吳先生畫作中足可領略畫如其人,怡然平和、閑適靜逸之感。《白云飄過秋山晩》、《青山秀嶺帶霧濃》 兩幅作品,蘊畫家構圖布局之大氣,蓄張力于繪畫意念之中,運筆著墨收舒自如,畫幅主題表達不言而喻,境界體現進乎于技。
古人在研論藝術創作時有“同能不如獨勝” 之說,關鍵點在于個性化創新,著力推陳出新,真正實現藝術追求和藝術效果的結合。在本人看來,吳榮文先生此方面頗具代表性。他在潛心中國山水畫創作之前,最早開始版畫學習和創作,目前仍是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應該說多年扎實的版畫基本功,無論在題材、體裁,還是創作手段和表現手法上,無疑為他進一步拓展、豐富中國山水畫創作和提升功力增加了體量。
“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國寶,也是承載和表現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活化石”,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形勢下,中國畫更要兼收并蓄、融合發展。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在吳榮文先生的畫作中,中國傳統國畫也有別具洞天之妙,其視覺沖擊力和效果通過透視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往往具有異曲同工的油畫效果,這在其國作中并不少見。如《驚濤拍岸》、《虹關晩秋》兩幅頗為典型,筆法酣暢,線條灑脫,著墨濃淡看似寫意,但不乏裝飾性和多維立體感,畫作彰顯厚重、從容、凝煉的表現力。
宋代文學大家歐陽修在論及文學之道時認為:“無他術,唯多讀書而勤為之。”藝術創作貴在勤于實踐
吳榮文
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
中國畫家協會理事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