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孫書山的山水畫作品,益有意識地關注他的作品,已有十多年了。做為一名長期研究中國畫的人,看到他的作品的第一印象是大氣、深沉、雄闊、奔放。并且新穎獨特,與眾拉開了距離。他的很多作品尺幅都很大,全是八尺左右的巨幅,畫的內容是云和山,標題為《云山雨霽》。畫面主體是連綿的群山,黑壓壓的一片,在山的上方是云,是他傾心刻劃的云。他不是把云留一片白,表示一下就完了,而是畫出云的形象、體積,甚至是質感。人們看到的不是輕飄的,似有若無的云,而是縱橫千里的大片的層云,人們在畫的面前被陶醉。這是我開始接觸他的作品并被感動。后來,我曾問過他的創作過程。原來,這是他去新疆天山寫生的產物。是他在山的高處避雨,等雨停后,濃云在山中流動,太陽出來照在山峰上,金光璨爛,壯觀無比!他的那次經歷使他激動,也就成了他的創作題材,因此也就一畫再畫。他說當時的那種強烈的創作欲望驅使他不能停下來,至今畫了多少幅畫,已不好統計,但他認為,至今也沒有完全表達出他當時的感受,他會繼續畫下去。這是他的一段經歷,也說明,一幅作品能感人,是有生活作基礎的,是從生活中來,不是無源之水。石魯先生曾在他的畫論中再三強調,要“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孫書山走的就是這條路。
對于傳統他十分尊重。從他學畫開始便學習歷代大師的作品,從宋代到清代,凡是山水大家,他都臨習了多年。他認為,脫離傳統去走新路是沒好結果的,絕不是山水畫的方向。所以他的作品可以說是正統文脈的傳承的大手筆,代表著他在繪畫理念上向傳統精神的回歸。這也就顯示出,他的畫新穎而不怪異,體現了傳統山水畫的“澄懷觀道,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尊重傳統不等于保守,他是在傳統的沃土中吸取營養,同時也注重自己性靈的發揮,從而使他的畫走向與畫家產生心靈的共鳴,縱逸中見性靈,充滿了新的藝術符號。孫書山在他的作品的面貌上可以明顯的呈現新的繪畫語言,他的筆墨功夫老到,但看不出是歷史上哪一家哪一派。他在表現方法上用的是書法用筆的傳統,可是他表現的風味是高古典雅,遠離時風,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孫書山從師于國畫大師白雪石,在繪畫理念和技巧上受到過嚴格訓練,基本功扎實深厚,有非同一般的修養,但他不拘泥于此,所以他能夠突破前人以及老師的局限,形成了他現在這種粗獷、奔放的面貌。在幾十年的藝術道路上,腳踏實地、立足傳統,畫出了新的風格,大氣恢弘,豪放宏大的面貌,使他在當代山水畫家中別具一格,得到畫壇的高度認可,益對中國未來的山水畫界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