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喜迎黨的十八大召開,最近,國家郵政部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國際旅游文化產業博覽會上發行了全國十八位當代著名美術家的“和諧中華文化名家專題郵票集”。可喜可賀的是,陽江籍國畫家謝鼎銘榜上有名。
謝鼎銘,1939年生于陽西縣程村鎮厚幕山村,藝名叫紅木山人,現為現任廣州詩書畫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一級美術家、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陽江市書畫學會名譽主席。
都說從陽江大地走出的藝術家酷愛家鄉,譬如關山月。而謝鼎銘,這位在海邊長大的畫家,也一直惦記著陽江這片海。
從1994年起,謝鼎銘耗時十年,創作完成了38米長卷《漠江百里圖》、68米長卷《漠海真賞圖》、25米長卷《錦繡陽春圖》等巨幅畫作,他筆下那展現陽江風情、氣勢恢宏的長幅畫卷系列漸漸震撼了美術界。如今,他耗時3年的《“南海1號”組畫》的成功問世,又把其創作推向了藝術高峰。“南海1號”組畫以嫻熟、精到的畫筆,描繪家鄉壯美的山山水水以及神秘宋代古船“南海1號”的前世今生,從而入選中國郵政“新時代杰出藝術家專題郵票工程”限量版發行,全國獲取此殊榮的畫家僅18人。在廣東,只有楊之光和他兩人!
《“南海1號”組畫》,確立了謝鼎銘獨特的創作風格。與享譽中外的“漠陽關山月”相呼應,我姑且稱之為“漠海謝鼎銘”。
1、厚重而蒼涼的歷史感
縱觀謝鼎銘畫作的藝術特色,我第一個感受是其厚重而蒼涼的歷史感。
2008年,長居廣州的他知道“南海1號”即將打撈,馬上返鄉,花費兩年時間在家鄉建立了“南海1號”創作室,踏遍陽江三百四十余公里海岸線,還前往泉州等地寫生,歷時3載,一連創作了50多幅反映海上絲綢之路的佳作。從《遠古的船——南海1號》、《石灣瓷窯遺址》、《南海1號航行遇險》等畫中仿佛看到,商船們在海上乘風破浪,泉州孤嫂塔為船員們指引著航向,陽江帆船來往頻繁……古樸的畫紙透出畫家對歷史滄桑的感嘆,再現了當時海上貿易的繁榮,可謂一幅海上《清明上河圖》。謝老說,“這是一段值得后人深思的歷史,我通過筆墨再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景象,表現了當時中國海上貿易的艱辛……”
謝鼎銘認為,一個有作為的中國藝術家,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把祖國輝煌的歷史展現出來,把祖國壯麗的河山描畫下來,這才是一個藝術家最好的愛國心。所以,他總是以一種浩大的氣魄來描繪祖國的海疆。《漠海真賞圖》以南海之濱的漠陽風情畫為主題,共分四卷進行刻畫。第一卷長15米,描畫陽東海岸沿線風物,突出了大澳漁村、雅韶十八座、珍珠灣等陽東名勝,現代建筑與古代村落交相輝映;第二卷長15米,著力揮寫江城海岸厚重的文化底蘊,突出了關山月故居、李萁故居、鄧琳故居、古金雞寺、文昌寺、濂溪書院、北塔、騎樓等文化景點;第三卷長15米,第四卷長23米,兩卷濃妝淡抹合畫陽西,其中有廣東最美古村落大洲村、七賢書院、大垌山凈業寺、塘口古堡陽江第一黨支部舊址、東水山造紙廠等歷史景點,當然還有龍高山、望夫山和粵西第一高峰鵝凰嶂等海岸山川。
而他的《漠江百里圖》不僅道出了陽江的人文風物,而且畫下了陽江從古至今、從原始到現代的整個歷程,它是時代之畫卷,不僅有較高的審美價值,而且可視為珍貴的史料,可與史志并傳。這幅長卷畫,平遠、高遠、深遠的構圖方式恰到好處的運用,正如杜甫詩《戲是王宰畫山水圖歌》:“……尤工運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山水的逼真和歷史的飛揚令人嘆為觀止。
2、深沉而難舍的故鄉情
謝鼎銘畫作的第二個特點,是自始至終都在濃墨重彩處涂抹著深沉難舍的故鄉情。
謝鼎銘離鄉五十余載而時刻夢繞魂牽家鄉之山川草木,而且隨著年事愈高,對家鄉之眷戀、對故土之深情就愈熾熱。他畢十數年之功,傾力創作了《漠江百里圖》、《漠海真賞圖》、《錦繡陽春圖》和《“南海1號”組畫》等漠陽風情畫卷系列,是獻給陽江家鄉的一份感恩厚禮。以古稀之年的余熱,用個人之力不斷創作完成如此浩大恢宏之長卷,迄今在中國實屬罕見。
謝鼎銘幼年在陽江生活了11年。解放初期,由于歷史原因,母親帶著其姐弟六人離開陽江。初到廣州的兩三年,生活十分艱辛。他和弟弟到工地里碎石頭,每天從早干到晚,累得腰酸背痛也僅能掙夠買米錢,兩塊豆腐乳是全家人的菜肴。1961年他從廣州教育學院畢業后,一邊教學,一邊搞美術和音樂。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重返故土而被家鄉的美景深深打動。90年代起,他頻繁地回來陽江采風創作,繪出《東水風情》、《鄉間小路》、《故鄉的小船》等一批畫作。當時,他面對家鄉的大好河山,只覺一張一張地畫,怎么畫都不夠味兒,最后決定要用長卷來表達。1994年,他構思《漠江百里圖》,原來只計劃畫十余米,但越畫越覺得家鄉的美景怎么也畫不盡,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牽引手中的畫筆停不下來,采風、取景、構圖、創作……幾年過去,他竟完成了長達38米的壯觀畫卷!
此后,謝鼎銘便一發不可收,又歷時五年,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創作完成長68米的四卷《漠海真賞圖》,全景描繪了漠陽海岸的自然風物、文化古跡等美麗景致。謝鼎銘說,畫長卷不圖名不為利,只為抒發自己對家鄉的感情,僅此而已。他說,鄉情是自己一生最深沉的情感,一是家鄉人對自己那一代人的感情很深厚,并且也很親切;二是自己小時候在家鄉生活,家鄉的一草一木都使他動情。筆者家里珍藏著謝老的一幅《月下捕猹圖》,雖然畫的是魯迅作品《故鄉》少年閏土在月色蒙蒙下捕猹的場景,但從中不難看出,那也寄托著作者對自己少年時光無盡的追緬。我也曾無數次被其《故鄉的小船》所打動,在那淡淡的色彩里,寄托著作者對家鄉濃濃的深情!
3、嶺南畫派的大海風
謝鼎銘作品的第三個特點,就是師出嶺南畫派,又發展了其藝術特色,還把該畫派的題材拓展至海洋。其畫風清新、空靈、豁達,展現出豪邁奔放的風格,散發著大海風情味。
謝鼎銘早年曾潛心研究傅抱石、張大千、黃賓虹諸大師的技藝,由于臨摹了很多傅抱石的作品,他的許多畫作受傅抱石的影響頗深。后來又深受嶺南畫派關山月、黎雄才大師和陽江籍畫壇前輩黃安仁的教導及影響。1999年,他將剛剛完成的《漠江百里圖》長卷呈給關山月請他指點,關老專門為他題寫了《漠陽風情》,并囑望他把家鄉的海岸風情繪畫出來。畫家一直牢記于心,以此作為一種鞭策和鼓勵。關山月辭世之后,他更把這種創作作為完成關老的遺愿、弘揚“嶺南畫派”精神來對待。
“嶺南畫派”其特點之一是注重寫實,以寫生為基礎,不斷地求新求變。謝鼎銘深諳這一點,每一次在創作之前,都要實地走訪采風取景。一方面了解歷史,查讀當地縣志,找當地年紀大的人了解情況,找熟悉當地的人帶路,聽導游解說。一旦采訪完畢,立即整理歷史、地理資料,篩選景點,去粗取精,完成構思后立即創作。為了創作《漠江百里圖》,他曾經徒步探訪漠陽江源頭,在崎嶇山路上披荊斬棘而差點墜落深澗!創作《漠海真賞圖》第一卷時,歷時達兩年,其中的艱辛曾使他發生了動搖,但想到家鄉的厚愛,各地政府、群眾的熱情支持,想到關老的囑托,還是咬咬牙堅持了下來。最使謝老感動的是,到陽西沙扒采風時,恰好遇到當時某部舉行軍事演習。他順便提出可否參訪軍演,團長同意了!半夜十二點多回到軍營時,團長讓出自己的床給謝老睡覺,自己卻在地上打地鋪。面對這樣的情境,謝老暗下決心,一定要拿出最好的作品回報他們!
“嶺南畫派”特色之二是主張創新,融匯中西繪畫之長,保持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特色,以嶺南特有景物豐富題材,創制出有時代精神、有地方特色的作品。謝鼎銘的作品以水墨畫為主,吸收了陽江漆畫的藝術特色,通過渲染的方法,產生空間立體的靈動。《漠海真賞圖》最能體現其藝術風格的是第二卷江城卷,全卷用金黃色著色,色彩熱烈,將歷史和現在眾多的建筑物一一展現,布局和構思完美。第三卷和第四卷描繪龍高山、望夫山和廣東第二高峰鵝凰嶂等海岸山川,如詩如夢,氣勢磅薄,大氣如虹。作者在望夫山,凝視著傳說中凝成了石頭的望夫女,回想到古代“目送夫君出門去,一生長望月明中”的悲歡離合,通過畫幅展現了當今漁民生產發展、科技發達,出海平安、生活祥和美滿的盛況。登上鵝凰嶂,極目遠眺,煙霧變幻,日月變遷,作者又不禁發出“風雨過后盡華芳”的感慨,因而畫作顯得飄渺虛幻、超凡脫俗。
值得一提的是,謝鼎銘作品的題跋也很有特色。因為他學過多年書法,對康有為、沈鵬等人的書法專研較深,書法基礎堅實,隸、楷行俱佳。他的題跋主要突出三點,一是將內容寫上,畫龍點睛,使讀者一看就明白畫意;二是書寫自己的感受或創作經過,使文字成為畫面的延伸;三是抒發自己的情感,達到內容與形式統一、情與境交融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