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1999年,我與翟衛民兄在中央美術學院相識的時候,他已經頗有書名了。我們尊稱他“老翟”。
老翟那時留著長發,走起路來似乎都有風聲,刻起印來則單刀直入,爽利斬截,令我等學弟不由得心生敬佩。而毋庸諱言,那時他的篆刻,還清晰可見崔志強先生的影響——他是崔先生的高足。美院學習期間的作品,則清晰可見王鏞先生的影響。例如《庚辰千禧大吉》,劉彥湖先生贊曰,有凸齋夫子意。——其時的字法,主要源自漢代。
周亮工《讀畫錄》云:“章侯兒時學畫便不規規形似。渡江榻杭州府學龍眠七十二賢石刻,閉戶摹十日,盡得之,出示人曰:何若?曰:似矣。則喜。又摹十日,出示人曰:何若?曰:勿似也。則更喜。蓋數摹而變其法,易圓以方,易整以散,人勿得辨也。”——此時的老翟,也許正像“似矣”“則喜”的老蓮。
大約從2000年,老翟開始有意識地追求“勿似也”。他在陶文上下了很大功夫,例如《兩耳唯于世事聾》《事在人為》。他也取法古璽,例如《黃河遠上白云間》《中夕弄清琴》;其中有的似乎取法楚國古璽,例如《黃加》。此外,他還熔鑄了隋唐篆法和先秦金文,同時也熔鑄了朱文、白文,例如《大愛無疆》。
老翟在山東,生活了三十多年。山東盛產陶文,陶文的渾肆、真摯,以及山東人的豪邁、熱情,為我們理解老翟篆刻作品中的雄肆添加了注腳。老翟在湖北孝感出生,長到十二歲,楚地的蔥郁、奇麗,楚人的狂放、浪漫,則為我們理解老翟篆刻作品中的瑰麗添加了注腳。
二十年前,1989年,老翟正式學習篆刻。二十年后,2009年,老翟的第一本篆刻集就要付梓了。這時的老翟,是“勿似也”“則更喜”的老翟嗎?